欢迎访问

通栏广告测试

伊春的路

2024年11月14日 09:39:18 | 来源:伊春市融媒体中心

每次驱车行驶在伊春的路上,总有一种徜徉在山水画中的感觉,而在欣赏秀美风景之余,我内心更多的是对伊春道路发生的巨大变迁,有着太多的感叹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考入伊春林校。初来伊春,下午从老家北安坐的火车,晚上才到达中转站绥化火车站。在候车室等到半夜才登上每天唯一的一趟开往伊春的火车。

车厢里装豆包一样挤满了人,就连过道处、座位下面、车厢的连结处都是人。走走停停的火车,直到中午才到达伊春火车站。

到了学校,听同学调侃伊春的“几大怪”,印象最深的是那句“火车跑城里,汽车跑城外”。

周日休息,出来逛街,果然发现一条东西走向的铁道线横贯市区,这条铁道线被称作“伊翠”线,东起伊春西至翠峦,全长20公里。

走在狭长的街市,看着这条铁道线,不禁疑惑:当初的设计者怎么会让铁路穿城而过呢?设计者没想过未来城市的发展吗?

追溯到上个世纪初,那时的小兴安岭茫茫林海,人烟稀少。伊春市区还是一个比村落大不了多少的地方。1943年,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小兴安岭木材资源而修建了这条“伊翠”铁路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百废待兴,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木材。开发小兴安岭的木材资源,以伊翠线为代表的公路、铁路,为支援国家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优质木材。

伊春的路,可以说是随着林区的经济建设而发展起来的。采伐初期,为了把山上的木材运下来,有河流的地方,采用流送作业,也叫水运。没有河流的地方,用牲畜往山下运材,就是人们常说的倒套子,后来有了拖拉机集材。集中到楞场以后,再装上森林小火车,或者用汽车运到贮木场,然后统一调配到全国各地。

那个年月,人们出行走的是运材路。听老人讲,冬天遇上下大雪,不通车,通勤的工人们步行几十里路,花上几个小时去上班是常有的事儿。

我毕业后,留在伊春工作,山里通往山外的路仍然不便利。我回家常坐汽车,那时的“哈伊”路还是砂石路,晴天尘土飞扬,雨天泥泞不堪。最麻烦的是雨季的道路翻浆,来往的大小车辆只能单行,速度堪比牛车。

沿途没有厕所,上车不敢多喝水、多吃东西,司机在乘客们的要求下路边停车,男的在车头,女的在车尾,就地方便……由于路况不好,长途汽车和左摇右晃的运材车擦肩而过的时候,总是让人心生恐惧。

伊春的路,从上个世纪末开始,随着林区经济建设的日益好转,砂石路被水泥沥青路替代。车次增多了,都换成了空调车,再后来“伊绥”高速路开通,结束了伊春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。这期间,火车也提速了。2009年,伊春林都机场建成使用,大大方便了林城人的出行。

最让我高兴的是“伊五”(伊春—五大连池)高速的建成,把伊春和老家北安的距离由原来的十几个小时,缩短到了两个小时……

伊春的路好了,出行方便了,节省了时间,提高了效率。每逢节假日、双休日,自驾游的人多了。无污染无公害纯绿色的木耳、蘑菇、蓝莓、松子等山特产品走出了大山,走出了国门。同时,省内外新鲜的农副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走上林城百姓的餐桌。

伊春林区经济转型。穿城而过的“伊翠”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极大地促进了伊春旅游事业的发展,“伊翠”线变成了旅游观光路,这样的观光路还有很多,它们成为了伊春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清晨,人们漫步在伊春河两岸,红松路、白桦路、山珍路、杜鹃路、仙翁山大街、林都大街等等,具有浓厚的林区特色街道,每一条路都是休闲的好去处。

现如今,正在建设中的“哈伊”高铁,预计2026年竣工通车,到那时,伊春到省城哈尔滨仅用两个多小时,从夕发朝至,到喝一杯咖啡、看一部电影的工夫。还有正在施工的伊春到鹤岗的高速公路,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后,让林都伊春汇入了以省城哈尔滨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大环线。

伊春的路,让全国、乃至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了解伊春,青睐伊春。随着“林都号”和“伊春号”旅游专列的开通,让四面八方的朋友到大森林里的家来做客。伊春的路,也让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,不再陌生。伊春的路,正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。

田秀一


编辑:付新丰

一审:孙雪娇 马卓│二审:王云燕│三审:王跃东